有關乳癌研究報告或報導何其多,病友或家人經常不知如何分辨真假,如何取捨。一般人對研究報告的認識來自報章雜誌或者電視新聞報導,現在多了部落格或者網路來源。這些報導有時會互相矛盾,有時又過於簡化某些複雜的研究,有些甚至是對於乳癌成因、治療,或者科技突破或者神奇藥物的錯誤資訊。

作為讀者,或者病人、家屬,都必須學習分辨哪些是可靠的資訊,哪些又是為了搏版面,哪些是噱頭,哪些又是錯誤的。

許多最新研究報告的摘要不是過於悲觀,就是誇大的難以置信,但是事實通常是介於兩者之間。當考慮研究或者文章是否可信時,可以想想下面的問題:文章所引述的是否自專業科學刊物?研究資料的來源出自何處?是否提到參與研究的人數?文章是否誇大實際情況,不論是針對症狀或者疾病本身?

當閱讀到某個「科學」研究宣稱某某食物能夠增加或減少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,或者是所謂突破性治療新方法時,在假設是真的之前,可以先問一些問題與蒐集資料。第一步是客觀檢視所謂的醫藥「突破」、「警告」是否是客觀報導,或者只是主觀分享或者哪些第一人稱的敘述。

決定新治療方式是否有效,其過程與所參專家領域都不同。在閱讀相關的研究報導或報告時,要注意報告中的資訊是否來自客觀第三方的專家,或是來自利益相關的醫學專家或團體?此外,這些所謂的研究指的是人體研究還是動物研究?大部分的基礎研究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,雖然有了某些重大結果,可是卻未必能適用人體。在人體臨床實驗確實完成前,動物臨床實驗仍然只是初級研究,其研究結果或許在未來可以對於人體有所影響。

所謂的觀察式的臨床實驗是針對過去的治療進行研究,或者觀察推測未來哪些人具有會得到某種疾病或症狀的條件。但是同樣的,因為有太多影響疾病發展的不可控因素,因此這類研究很難推斷出有效的應用資訊。

相對來講,隨機臨床實驗是測試新藥物與措施的最佳方式,因為參與者是隨機分配到控制組,而且大部分的偏差都是經過控制,也就比較判別其結果的可靠性,進而適用於其他類似的病人。

以治療為例,臨床試驗一共有四個階段:

・第Ⅰ階段試驗-目標為尋找副作用最少的新藥物最佳劑量。

・第Ⅱ階段試驗-評估該藥是否適用於特定癌症類型。

・第Ⅲ階段試驗-比較新藥物與標準治療。

・第Ⅳ階段試驗-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)允許新藥物使用在罹患不同類型癌症的多名患者身上。

現今已上市的藥物都出自某項新發現或新理論,可是必須經過多年的試驗,證實真的具有效益,且引起最少的副作用才得以批准上市。

獲知罹癌後,病人多會感到恐慌害怕,對於治療效果與預後情況的不確定,常讓病人犯了「病急亂投醫」的毛病。網路盛行的時代,一些小道消息或者聳動的頭條都可以得到瘋傳,不過在相信或轉傳這些報導之前,應該先仔細閱讀報導內容,蒐集資料交相檢視,以確定其內容的正確性。若有任何問題,可以詢問治療醫師與團隊,千萬不要以訛傳訛,讓自己的身體受到更多的傷害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愛波專欄
    全站熱搜

    tbcan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