芬芳(假名),40歲左右,是個精明能幹的女人,不但幫助先生經營事業有成,家裡一切也都打理周到。數月前胸部摸到腫塊,其實心裡已經有數,可是因為孩子正值高中基測衝刺之際,不想打擾到孩子念書考試,所以就想過些時候再處理。等孩子考上如願的好學校,芬芳進醫院檢查時,腫瘤又比先前的大了多。檢查出來的ER/PR是陽性,HER2是陰性,細胞分化是3。醫師建議先做四次化療,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。

芬芳是個具有財金背景的高知識分子,面對這樣的難題當然會尋找資訊,可是畢竟是完全不同的領域,所以難免有不足之處,並且也無法完全吸收了解。做完一次、二次化療,發現為什麼有的病人是先開刀的,她反而相反,是先做化療再開刀的呢?先開刀是不是會比較好呢?芬芳心裡有這些疑問。

芬芳一再的拿這些問題去詢問醫師、護士,盧到最後,醫師大約也不耐煩了,乾脆就說:「如果你覺得先開刀對你比較好,那麼我們就先終止化療,先進行開刀好了!」

聽到醫師這麼說,芬芳也傻了,慌了,因為她也不知道哪一個治療方式對她最為有利,那麼她又應該如何做決定呢?

當電話轉到葳姊那裡時,芬芳才說了一句話就語帶哽咽。葳姊先從芬芳的背景開始慢慢聊,了解到她的病理狀況,接著解釋為何醫師決定醫療的方式。

以前的治療方式,不論腫瘤大小,都是先切除乳房,所以才會有「少奶奶」的一詞出現。後來的研究發現,乳房全切或者部分切除,對於生命存活率並沒有影響,再加上乳房對女性在心理的重要性,所以逐漸在治療乳癌時,傾向盡可能的保留乳房。

以芬芳的例子,因為腫瘤較大,所以醫師會希望先進行化療以縮小腫瘤。腫瘤較小後,進行手術的話,傷口會比較小,比較能夠保留乳房,而不需要進行乳房全切。除此之外,如果術後仍需化療的話,術前的化療結果也可作為一種預測的依據,讓醫師知道先前藥物是否發生作用,或者需要做其他的調整。

到底哪一種方式較好呢?是先開刀還是先做化療?

其實沒有人能夠給芬芳百分之一百肯定的答案,所以葳姊希望芬芳在了解之後,能夠和她的先生或者家人一起商量,做出一個自己能夠接受,並且安心的決定。

愛波志工的角色,除了回答姊妹們的疑惑,陪伴姊妹走過難關之外,還有一個就是幫忙找出紓解姊妹的壓力點。以芬芳為例,她的壓力點,除了資訊不全所造成的惶恐,就是做決定的壓力;她必須決定何種治療方式是適合她的,並且承擔伴隨決定之後的結果。這種壓力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,畢竟癌症不似普通感冒發燒,只要服個藥、躺幾天就沒事。志工們在這種情況,可以婉轉的建議姊妹找人商量,藉此分擔壓力。可以是丈夫、家人或者朋友,經由討論,姊妹不會覺得全然無助,並且與丈夫、家人或者朋友之間,可以因為共同攜手走過這項考驗,彼此感情更為堅強,關係也茁壯生長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愛波專欄
    全站熱搜

    tbcan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