淑敏是個年輕的志工,大學才畢業沒多久。會讓她加入志工行列,部分原因是因為想要贖罪。

在淑敏剛考上大學時,媽媽發現罹患乳癌。之前淑敏媽媽深受更年期之苦,燥熱、盜汗、失眠,好不容易接受治療結束,情況逐漸穩定沒多久,卻又發現罹癌1-2期。

淑敏其實和媽媽很親,對於媽媽在更年期間因為身體不適而有的情緒起伏,或者種種不合理,甚至歇斯底里的行為,也多盡量忍受。媽媽生病後,之前種種情緒性的舉止、言語,翻舊帳、爭吵、無預警的爆發等又再度出現,讓淑敏也幾乎瀕臨崩潰點。她忍不住想:「我很難過妳生病,身體不舒服,我也難過我沒有辦法幫你,可是你為什麼要踩我的底線,讓我也跟著不快樂?」

家對淑敏來說,變成一個讓人不快樂的地方,最後淑敏選擇逃避,利用課業繁重為藉口,只回家探望過一次,其餘時間都留在學校。表面上淑敏覺得自己的理由是正當的,可是內心裡卻對於讓媽媽一個人與病魔奮鬥深感愧咎。幾年後,當淑敏更加成熟後,為了平復那段時間所留下的罪惡感,淑敏選擇當個志工,幫助和媽媽有類似情況的姊妹們。

治療是痛苦、難熬、難與人分擔的過程,但是它仍會影響到周遭的人們:家人、朋友,尤其是孩子。不同年齡的孩子,對於疾病的認知度也不同,加上家人之間的親密度等,都會有不同的感受。以淑敏為例,雖然能夠理解媽媽的痛苦,可是卻不能忍受成為媽媽的情緒垃圾桶,進而排斥和媽媽共同面對,解決家庭間更深層的問題, 最後仍然造成心理上的陰影。

我們都是愛孩子的,不需要因為一場疾病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。談論疾病並不容易,但是我們必須平靜的和孩子討論,並且將非關病情的家庭、經濟、情緒問題盡量排除在外,這樣才能讓孩子能夠抱持正面的態度,和媽媽一起努力,也能夠讓親子關係因為疾病而成長,甚至更加緊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愛波專欄
    全站熱搜

    tbcan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