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六月到八月,協會針對姊妹疼痛問題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。調查對象為年齡26到82歲女性,共807人,而結果顯示約有59%的姊妹在罹癌後有疼痛困擾。受訪者中有七成二沒有使用止痛藥物,並且在使用止痛藥物後,仍有3成4有中度以上的疼痛。在全部重度疼痛的姊妹中,只有36%接受疼痛治療,選擇忍耐的比例超過尋求醫師的協助。

為什麼要忍受疼痛呢?

「良藥苦口」,可能是最早學到有關疾病與治療的成語。想想古時候熬煮中藥的味道與滋味,沒有這句的勸說,大概沒多少人能吞的下去。哪有藥不苦的?有哪種治療是甘甜的?忍一忍就過去了。活命要緊,不是嗎?聽起來有幾分道理,不過也因此滋養出「忍耐」的文化。另一方面,病人心裡多少有著愧咎,因為生病後,需要家人照顧,需要花錢就醫,不能照顧孩子、公婆,沒辦法工作賺錢…。這種愧咎更加強了忍耐的心態,更需要做個「模範」病人,不能隨便喊痛、喊苦,也不能給醫師、護士添麻煩。忍受吃藥打針的苦,忍受副作用,忍受治療前後的疼痛,認命的接受這一切都是必要的付出。

可是疼痛並不會因為「忍耐」而消失,不去處理或者控制疼痛,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。疼痛會限制病人的能力,使人無法享受一般生活,或者從事所享受的活動:與孫子玩耍、園藝、看書、看電影等,更進一步的影響情緒,讓整個治療更難以忍受。

所以忍受的態度真的對嗎?

疼痛的發生可能在治療前,治療期間,和治療後。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腫瘤浸潤到組織造成腫脹或炎症,進而產生疼痛。治療時的手術、化療和放療也都有可能產生疼痛。疼痛的發生也有可能是神經壓迫、器官阻塞、或者骨轉移。這些情況會造成各種不同的疼痛:急性痛、慢性痛和突發性疼痛。疼痛對於病人所造成的影響,已經不能視為副作用,而必須加以正視與處理,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才會在第十屆世界疼痛大會時,將疼痛列為第五大生命徵象,並且主張讓病人免於疼痛的恐懼,接受疼痛治療是病人的基本權利。

處理和控制疼痛是病人的權利。

告知醫師有關疼痛並不是找麻煩。醫師有義務詢問病人是否在任何時候感受到疼痛。病人可以填寫疼痛量表,醫師可視情況開立止痛藥物,並且予以追蹤記錄。若是疼痛加劇,醫師可以增加劑量或者開立其他止痛藥物,或者轉介到疼痛專科。疼痛部位若有所改變,則必須評估是否有尚未檢測出的問題,換言之,病人對疼痛的自覺,並且回報給醫師,對於治療評估也是一個重要環節。疼痛並不是副作用,而是像呼吸、呼吸、體溫與血壓是評估病人狀況的指標,疼痛的處理與控制應該納入整個治療體系中,才讓病人享有更完整的照護。

控制疼痛的方法有許多種,口服藥物是其中之一,也是治療中最先使用。WHO建議的止痛三階段治療準則為由輕度、中度、重度區分,分別為非鴉片類止痛藥物、弱效鴉片類止痛藥物與強效鴉片類藥物。醫師會根據疼痛的程度,搭配藥物控制。不同的疼痛也會不一樣的服用藥物方式,有的是定時定量,有的則是在突發性疼痛時服用。

一看到「鴉片」二字,大部分的人都會猶疑不安,尤其害怕上癮。在我們的調查中,有41%的受訪者因為害怕上癮而不願服藥。所謂的成癮,是指重複使用藥物而成為習慣性,並且產生生理與心理的依賴,而且持續使用的衝動。如果依照醫師指示服用,而不是隨意停止或者增加劑量或次數,就不會有養成習慣的危險,或者形成無法控制的衝動。當疼痛減緩或疼痛的來源逐漸消失,醫師也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逐次減少劑量。

同樣吃過乳癌的苦,曾經是眾多乳癌數字中的一人,我們能體會姊妹所承受的焦慮恐慌,以及在面對問題時可能採取的忍耐的態度。協會之所以會進行有關疼痛問題的問卷調查,是希望解由調查結果,改變姊妹對疼痛控制的觀念,破除迷思以及提昇知識。人生有許多戰役,對某些人來說乳癌是其中之一。我們需要支援補給,而不是隨意浪費精力,尤其是疼痛。若是姊妹感到疼痛,千萬不要再忍耐,而是大聲說出來,及時控制疼痛,而不是讓疼痛控制我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bcan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